1
    回答

    对外汉语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分配去向大致如下:出国任教,如当志愿者(截至目前,国家汉办已向41个国家派出了3400多名志愿者教师.志愿者在国外的生活津贴基本标准为每人每月400-600美元.)、国家公派教师(被录取的公派出国教师工资最高每月可达1300美元,工作地区包括美国、瑞士等70余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近几年名牌高校的部分毕业生有进入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进入外资企业从事文秘及其他工作;在新闻媒体、出版单位等部门从事新闻采编、翻译、文学创作等工作;或从事其他涉外行业的工作.一些地方院校的大学生也可往新闻、文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方向发展,依据个人志趣寻求就业.随着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的一些学校也把华语列为必修课.各国对于汉语专业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时间,国内对外汉语教师成了"紧俏商品".国内很多人也将出去教汉语看做是一条很好的就业出路,上千人争几十个名额的事件将开始频频上演.

    风云使者

    1
    回答

    什么是对外汉语专业?

    对外汉语专业是近年来国内高校文科的热门专业之一,全国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已经由2000年的16所激增到目前的80余所.其中,北京语言大学自上世纪60年代成为中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是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师资力量最雄厚的院校.对外汉语专业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对外汉语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主要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

    风云使者

    1
    回答

    怎么理解古代汉语中的形训?

    学习古代汉语,就必会听过 “说文解字”,而学“说文解字”,就不得不学到训诂。训诂,是指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而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词义的方法就是训诂方法。训诂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形训,二、声训,三、义训,四、文训。其中以下主要来介绍下形训。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意义寓于形中,这便是形训的基本依据。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形训中主要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方法。象形就是造字时,用描摹客观实体的外形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象形字主要包括独体象形和合体象形。像“山”、“鼎”,便是独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比较少,有“果”、“瓜”、“眉”等几个字。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些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指事字包括独体指事、合体指事、变体指事。凡是独体的文,在形体上没有经过后来的增减或变更,用来表示抽象事类的叫作独体指事,也就是指事正例,字如:上、一、二、下。合体指事是指当已有的文字形象或符号,不足以表达抽象概念时,就在这成文的形象上,加些点画以引出概念的方法,二者相合而成的文字。合体指事字则有:元、示、王、中。变体指事是为了要表达抽象的意念,往往把一个成文的形象加以变化或减省一个成文形象的部分笔划,透过这种变化,使人领悟到另一层相关的概念。变体指事字有:乏、廷、逆等。会意这种造字方法,就是把有关联的两个或几个字形放到一起组成新的字形,会合它们的含义以成新字的字义,用来显示造字者所想要指明的意义。会意字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会意,一类是以义会意。其中以形会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体会意,如:林、比、众。一类是异体会意,如:逐、取、夹。以意会意是指由两个以上可以连读成语的字构成,连读而成之语能说明或暗示字义,如:凭、劣、扁。形声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而成的造字法。形符(也叫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形旁和声旁的搭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左形右声,如:清、松、城、;右形左声,如:功、领、救、;上形下声,如:露、花、岗、;上声下形,如:烈、忘、警;内形外声,如:闻、闷、辫、;外形内声,如:圆、阁、衷。

    风云使者

    1
    回答

    普通话中发音的普遍问题有哪些?

    第一、平舌翘舌音不分。有个笑话:一个老伯在大声叫卖:“卖月饼了,四块钱十个。”很多人都围上去买这“便宜”月饼,到付钱时,才明白老伯的月饼是十块钱四个。所以说平舌翘舌音的问题在普通话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很大。而该如何发好这几个音呢,平舌音其实就是z、c、s这几个音比较容易混淆。在发平舌音时,应该舌头平伸,抵住或接近上齿背,但是不能与上齿背接触。其实很多人都以为这几个平舌音最容易发音,但却不然。这几个音如果要发准确的话,需要下很大的时间与精力去练习。而翘舌音的发音方法是将舌尖翘起,使之接触或接近前硬腭,整个舌头在唇齿间形成个弧度,感觉像把舌头给卷起来。而舌尖抵住的前硬腭是不能太前或太后,刚好是接近中间。这样的平舌翘舌音才是发得准确的。第二,前后鼻音不分。对于很多人来说,“心”跟“星”读音是一样的,“宾”跟“冰”读音也是一样的。很多人都基本没法区分前后鼻音,由此也闹出了不少笑话。那么该如何发好前后鼻音呢。其实掌握它的方法很重要,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其实这两种音是很容易区分的。前鼻音的发音方法,主要是将舌尖最后抵住上齿龈,,。发出的音较尖细清亮。而发后鼻音的方法,主要是舌头平放着,然后舌根尽力后缩,不能去接触软腭,开口度比较大,嘴巴感觉像是张开着的,发出的音是比较浑厚响亮的。如果在练习的时候,可以借助镜子来感觉对比,会是比较有帮助的。第三,n跟l不分。一些人会将“宁静”说成“林静”,其实就是n跟l不分。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方言产生影响的。由于n和l的口型差不多是一样的,所有在发音的时候要注意几个方面。发n时口型相对比较小点,舌头伸出牙齿,上下牙齿轻轻咬住舌尖,用喉咙发音的同时舌尖收回,发l是将嘴巴微张,舌尖顶住上颚,喉咙发音的同时舌尖放下,就发出了l声。

    风云使者

    1
    回答

    “汉语”和“中文”的差别? 

    中文,中国语言文字或中国语言文学的省称。特指汉语言文字或汉语言文学。王力 《龙虫并雕斋琐语·西洋人的中国故事》:“依 查理·蓝 说,这故事是根据一个中文手抄本,由一个懂得中文的朋友讲给他听的。”《人民日报》1980.10.14:“ 英国现有七家大学开中文课程。”可见,中文不单指中国语言或汉语,还包括中国文学或汉文学。汉语,汉族的语言。构成汉藏语族的一个分支,其口语形式差别很大,但有共同的以形象符号直接体现词意而与发音不相联系的书面体系。主要方言分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闽南话和粤语等。可见,汉语的内涵只是语言,而不包括文学。以上分析可知,中文的概念大,既指中国汉语言又指中国汉文学;汉语的概念小,只是指汉语言。因此,大学的中文系有中文专业,有汉语专业。中文专业汉语、文学兼学,而汉语专业则专攻汉语言。

    风云使者

    1
    回答

    汉语中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到底具有什麽样的特点?

    首先,仿拟型新词语具有对应性。仿拟性新词语与原型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仿拟型新词语中以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构成的语义仿新词语是对应性的突出体现。格式仿中许多新词语内部甚至也表现了类义、对义的对应关系。其次,仿拟型新词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的带有表扬倾向,如“新秀”;有的带有嘲讽、戏谑的色彩,如“喇叭亏”、“家庭妇男”等;有的则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如“以权谋私”。鲜明的感情色彩,反映了这类新词语的构成与“仿拟”这一修辞手段运用的内在联系。再次,仿拟型新词语体现了仿拟构词手段的丰富性。从这类词语的构成方式看,仿拟词与原型词之间,涉及音、形、义三个方面。就拿“语义仿”来说吧,语义上的“类义”、“反义”都可以作为联想的线索,这就使仿拟构词具有丰富的手段,构成新词的能力也较强。

    风云使者

    1
    回答

    汉语中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新词语的发展趋势?

    由比喻和借代构成的词语中,不少词语词义带有相当的模糊性,表达上也可能用其他方式代替,流传使用中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它们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性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加上这类词语多用于口语,也就不大容易进入正式公文、科学论文等文体。另外,这类词语有不少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而人们的情感往往受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个人成分占很大作用。这样,也使这类词语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限制,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性受到影响。有些语言学者正确指出,许多赋予词语以临时性功能的修辞学说法,往往会随着人们的反复使用而使临时性功能固定化,原来的修辞用词也会转化为一般用词。某种修辞说法能否形成新词新义,它们的寿命是长是短,主要取决于人们使用这种说法的情况,即约定俗成的程度。这类词语总体上说具有相当的临时性,只有少部分词语能进入一般词语,保持较长期的稳定性。

    风云使者

    1
    回答

    汉语的由来?

    汉语起源于直接拟声(象声)。章炳麟(1868-1936,号太炎)在他所作《国故论衡•语言的缘起说》中主张:“语言不凭虚起,呼马为马,呼牛为牛,此必非恣意妄称也”并找出了汉语中的许多象声词作为例证:“何以言‘鹊’?谓其音‘即足’也(按‘即足’为反切法表音);何以言‘雀’?谓其音‘错错’也;何以言‘鸦’?谓其音‘亚亚’也;何以言‘雁’?谓其音‘岸岸’也…”现在大家都承认汉语中有不少象声词,“象声说”是语言起源理论之一,但象声只能指称发声的事物,范围有限,非发声事物如何指称? 最早用例证说明汉语词字‘音近义通’现象可能是梁启超(1873—1929)。他在1921年写的《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三十六,p.37,中华书局,1936) 一文中列出了许多说明‘音近义通’的例证,如声旁为‘戋’的十七个字“皆含小意”,“凡用‘Dee’之一音符所表示者,总含有在下之意或含有由上而下之意。”“以上所举八十三语皆以‘M’字发音者,其所含意味,可以两原则概括之:其一,客观方面凡物体或物态之微细暗昧难察见者或竟不可察见者;其二,主观方面生理上或心理上有观察不明之状态者。”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间接拟声(音义联觉)的实例。

    风云使者

    1
    回答

    汉语的历史

    揭开中文的历史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既然汉语不是表音的,人们如何知道这个语言的发音?但是,在汉字(特别是形声字)、诗歌的韵律以及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中可以找到足够的信息。上古汉语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世纪到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碑铭、诗经集、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的易经。重构上古汉语的工作开始于清朝的语言学家。西方的古汉语先锋是瑞典的语言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他主要研究汉字和形式和诗经的韵律。中古汉语这种汉语使用于隋朝、唐朝和宋朝(公元7世纪到10世纪)。根据根据切韵涉及到的,它可以分为早期(公元601年),以及晚期(根据广韵所反映的,公元10世纪)。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发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现代方言的多样性、韵书以对外语的翻译。正如日耳曼语-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早期北方话这种汉语为元朝(公元14世纪)使用的北方方言,它保存在了周德清在14世纪初撰写的韵书《中原音韵》中。早期北方话中,平声已分为阴平、阳平二声,入声渐渐消失,清浊声母合并,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现代北方话的雏形。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指现代汉族的共同语,也就是普通话。它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语。现代汉语也是中国大学里许多文科专业的一门课程。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来源于宋元时期的白话文学;口头形式则来源于元明时期的官话。

    风云使者